I'm not a plastic Bag近日在港鬧得滿城風雨,其實早在英國發行之時,已有不少聲音,質疑此袋並非一心宣傳環保,痛罵消費主義。
多得「救救藍天」的廖秀冬,香港人對環保有了印象。可惜大概真只有印象,而沒有經過腦袋,繼而轉變成為一個概念。當這個概念來襲,單向想維的經神便告訴港人,環保=潮流,而潮流+限量=多人爭。接下來,Law of Demand支持下,身價起飛50倍,結局是:我擁有=我富有=我潮。
那又如何?
首先,它一點都不漂亮,也不特別,路過街上還未必可以看清上面的幾個字母。那份虛榮心來自限量,言下之意是別人沒有的,我有。就是用最具體的行動告訴全世界:我就是沒有用腦想想,自己是不是喜歡這個袋,總之我有錢買,你無錢買,我就是高等。
最費解的是,全城對這種消費主義,而且是不用腦袋的消費主義側目之時,那些日常衣著光鮮,彷彿是個有學識的名流們,到底是沒有讀報紙的習慣,抑或有理據說服得了自己,赤裸裸地展現新式環保偽善?
可能,綠色和平該試著與之合作,炮製出更多假環保,世界末日快來,好該我們不受偽善之苦。
11.7.07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