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商會叫苦連天,說多少間港資工廠於於年內倒閉。甚至指責內地政府過橋抽版,珠三角一帶全賴港商帶旺之流的言論,不絕於耳。
筆者不解,那不過是互相利用式的發展:工人有工做,老闆有錢賺,幹嗎忽然一副濟世為懷的樣子,彷彿這些年來,港商就為了珠三角的繁榮打拼,自己沒一分錢到口袋。
看看捱不下去倒下的,不少是沒制度沒規模沒管理可言的廠家,一直賺著低於1﹪的純利率,老實說,這樣的企業被淘汰也很正常。有一種則屬不思進取,因為一直有利潤就得過且過,仍沿用二十年前的生產模式,造著不用大腦,由其他人主導的產品。簡單來說,這種企業的老闆毫不增值,能生存只是因為時勢,如今被時勢打倒,也甚是應份。
投訴的吐苦水的,何不就看看人家能做下去的。有帶腦袋做生意的,早十年就開拓內銷,或轉做高增值,或把廠房自動化。有廠家說,內銷已做了十年,未回本,但單量大,可以支持本身的業務。這番話,天天在說轉內銷很難的廠家應聽聽,難是難,人家做了就成功,你嫌煩就倒霉,今天就請閣下自食其果。
我不會說他們是抵死,中小企可能有其局限或苦衷,但絕大部份今天的所謂「困境」,早5年著手就可以避免的。或者,干脆就認認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材料,畢竟,不是人人都適合做企業家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