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.2.09

《浮生路》




撲滅一個女人對愛情的憧憬,最佳方法莫過於讓她看《浮生路》。

到底是為了什麼,相愛的兩人互相折磨、至死方休?導演把這個困局,描述為無可避免的悲劇,基於很重要的一個前設:他們以為自己很特別,卻方向不同,但都很偏執地以為對方順著自己的意思,就能獲得幸福。

劇中對白句句精警,我最喜歡的是April最後一次(白天)和Frank吵架時說的:You were just some boy who made me laugh at a party once。一矢中的地點了,愛情不過是一刻的激情,僅此而已,再多也沒有。

朋友認為,他們倆到最後都是愛著對方,只是相處的方式不對,我卻以為,他們的愛早就消失殆盡,一刻對未來(去巴黎展開新生活)的憧憬、令愛的假象重現。後來很快又為執拾行李、教育子女而著惱,這就是婚姻。April最錯的地方,不是發脾氣,不是想殺死自己腹中塊肉,而是全心全意(或自欺欺人)地相信了戀愛時的情懷,然後抱著它不放。

Kate Winslet 和 Leonardo DiCaprio 繼《Titanic》後再度合作,一隔多年,角色已從充滿少年少女情懷的愛戀,轉入了死寂的婚姻悶局。四場主要的吵架戲,都釋出令觀眾倒抽一口氣的能量。Leonardo那個扭曲的面容,教人如何相信,與當年的窮小子Jack是同一個人?omg。

除了婚姻,電影還訴說了對人生的看法。April和Frank身邊的每一個人,對他們遷往巴黎的計劃,評價如一:it sounds unrealistic。然而,何又謂之"realistic"?為了"realistic",多少人就是日復日地生存,卻不生活。也許不值得可惜的,畢竟每個人解讀「成功」的方法都不一樣,只要別勉強人家,順自己的意思去做就是了。

本人最不滿意的,是安排了John這個角色。不是說他做得不好,只是這種瘋子的角色,往往做什麼、說什麼都可以往「因為他是瘋」上面推,變得理所當然似的。而言部片中的John也有同樣的問題,若以他的瘋,去反襯April和Frank的巴黎大計才是生活真諦,那倒無妨,可惜最後一幕的John未免情醒得有點太過份,說教說得太明顯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