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代文豪余秋雨的文學性自傳,可謂有血有哭,叫人反省良多。縱言坊間對其人格毁譽參半,對此作品也褒貶不一,內容真假我亦從分辦,留待歷史作證。
自出生到小學,青年時代經歷了文化大革命,成為戲劇院院長,以至後來寫《文化苦旅》、《千年一嘆》等作品的心路歷程,作者以情載事,一字一句都牽動了我的情緒,與他細膩的描述不無關係。
透過對事件,余秋雨筆下刻劃的家人們活生生的在我們眼前,對他們的遭遇未至於身同感受者,也大概會嘆氣婉惜。讀到秋老爸死後,余秋雨兄弟打開那個深鎖二十多年的抽屜,取出字條、單據時,那份震撼也感染了我,與作者一同落淚(雖然我看書一向比較易哭)。
作為這一代的年輕人,我們對中國,對文革所知的實在太少。坊間無數的流傳,讀不盡的史料,亦真亦假,難以一一探求虛實。然而,最容易領會的,就是我們都太幸福了。
沒有太多的逼迫,就算社會再複雜,經濟再低迷,人們還是可以憑一己的意志找尋生天。讀一讀這本書,縱然有關作者本人的內容有所爭議,可是,其中對社會,對家人之情的段段細說,足以該我們借鏡反思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