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人向來對一個「死」字避忌非常,偏偏這是如何也逃不掉的結局,不同的可能是「輕於鴻毛」,或「重於泰山」。
由三色台黃金時段劇集,到各大報章頭版,為這個題目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角度:「瀟瀟洒洒」還是「麻麻煩煩」。
在世時或貧或富,然而歸天後又留下什麼?
有社會學家認為,爭產,在中國人社會中是正常運作的一部份,有如每天買菜吃飯一樣普遍。一個人在世時勞勞碌碌,用千萬家財為家庭築起堡壘,想要遺福後人。結果呢?在你爭我奪之下,一切灰飛煙滅,俗語語「富不過三代」也事出於此。
要改變這種現象,很困難。何曾想像李嘉誠計劃死後全數捐出和黃股份,一毛錢也溜不到小超手上?彷彿中國人就是相信,子女定必成才,然後好好打理業務。
更不解的是,子女往往樂於承受這種沉重的責任。要知道,一旦出事,你就背上「敗家子」的惡名,就算成功,卻不過是「你老豆剩落」。雖然,成本低得很。
有見及此,努力工作累積財寶然後遺福後人之說再也欠說服力。真正為後人著想的,又是什麼?
22.4.07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