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3.08

愺念不確定自己有沒有到過的二樓書店

文革年代,大量內地人走難到香港,當中有逃避共產的大財閥,也有不甘知識從自己身上被奪的辛辛學子。

有人以為,香港是個有夢想的地方,這裡有自由的空氣,就像當年的American Dream,人們憑努力上進,可得回報。

可是,這個小小的地方,原來容不下很多人的文學夢。

不,曾經有的。哪一個近代華文大文豪沒有在香港待過?

可是市場嘛,那無形之手牽著人們的鼻子,走向K房、大小商場,也翻翻漫畫書和看看荷里活大製作,五光十色的消費娛樂,簡單直接。也怪本地出版商的經營模式不思進取,無法適應互聯網當道的大時代。

然而內容不再吸引大眾的目光,大抵也是鐵一般的事實,更是最能解釋文學在本地衰落的原因。

朋友說,「文學」二字令人生畏,像是很高深的東西,甚至「文化」一詞,印象中是儒雅之仕所談的,我們這些俗人說在口裡,也把字說髒了。

就是種種的「imperfect information」(不完整資訊),構成了香港社會在文學範疇的「social loss」,不過是典型的市場缺失,有什麼大不了。

沒有留言: